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张馨心全国配资炒股门户
鄱阳湖,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亚洲最大候鸟越冬地,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这片湿地,每年迎来70余万只越冬候鸟。
遂川“千年鸟道”,我国内陆候鸟迁徙重要通道之一。不仅是候鸟迁徙的“高速公路”,更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
这两处闻名世界的“护鸟基地”,均位于我国江西。9月26日,2025年中部候鸟迁徙通道(千年鸟道)暨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鸟类迁徙监测与迁飞通道保护研讨活动在该省举行。
对于鸟类资源大省和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而言,候鸟保护有何“江西经验”?
千年鸟道
从“打鸟岗”到“万鸟岭”
我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现有鸟类1500余种,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3%,其中具有迁徙习性的鸟类达800多种。
“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严剑表示,得益于各级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公众对鸟类保护的大力支持,我国的鸟类保护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鸟类种群数量得到恢复,栖息地质量得到改善。
我国有多条知名候鸟迁徙通道,东线沿大陆海岸线南下,至菲律宾和澳大利亚;西线穿越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进入云贵高原和南亚次大陆;而中线一度是悬而未决的谜题。
2002年,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组织中外鸟类专家奔赴江西省遂川县开展研究,历经3年调查考证,终于找到中部候鸟迁徙通道的谜底:西伯利亚、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繁殖的候鸟,秋季经华中飞往长江以南及更远的东南亚、澳大利亚越冬,而遂川就位于这条路线的关键隘口区域。学者将此通道命名为“遂川候鸟迁徙通道”,俗称“千年鸟道”。
“‘千年鸟道’是候鸟迁徙重要的通道,是整个迁徙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多年从事越冬鸟类保护研究的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李言阔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这个鸟道附近的居民,捕鸟历史已有三百多年。早年,这里的生产力、经济比较落后,鸟类成为人们获取肉类和收入的重要来源。
“千年鸟道”营盘圩。封面新闻记者卢荡摄
李言阔说,如果没有近年来得力的保护,在鸟类猎杀手段越来越先进的背景下,对很多物种来讲,当它低于一个阈值,种群就没法维持,甚至面临濒危、灭绝的风险。“鸟类是生物多样性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里面还有一些关键物种,如果保护不好,对生物多样性是直接破坏。”
采访期间,记者探访了位于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万鸟岭”,这里是遂川“千年鸟道”营盘圩核心区的候鸟迁徙关键隘口之一。
“万鸟岭”因鸟多得名,其实当地百姓曾把这里称为“打鸟岗”。它位于海拔1200-1300米、长仅500米的山岗上,因鸟多,每年秋季上山打鸟的人也多,上世纪曾分布数百个用于捕鸟的网场。
2002年起,全国鸟类环志中心联合江西省、遂川县林业主管部门,以及现在的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进行了二十余年环志研究和候鸟保护。不仅取缔了非法捕鸟,还持续监测候鸟迁徙规律、开展鸟类环志、进行疫源疫病研究,并成立了营盘圩鸟类环志站、候鸟保护站。
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救护的鸟类。封面新闻记者卢荡摄
鸟类环志,是研究候鸟迁徙规律的重要手段。通过给鸟类佩戴刻有编号、机构等信息的金属环来研究候鸟迁徙规律。截至2024年9月,营盘圩已持续开展24期鸟类环志,累计环志鸟类200多种、4万余只。
进行鸟类环志后的仙八色鸫。封面新闻记者卢荡摄
为了将候鸟保护制度化、常态化,2015年,遂川县将营盘圩核心区域划入南风面保护区,实行更严格保护。2020年,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后,将原捕鸟活动最集中的“万鸟岭”改造为鸟类科研与宣教基地。此外,与当地法院联合成立“千年鸟道”司法保护基地、环境资源审判生态文明司法教育基地,增强了“千年鸟道”的司法保护合力。
江西遂川即将放飞的鸟类。封面新闻记者卢荡摄
候鸟监测
获取大量“长期观察数据”
谈及“江西经验”,李言阔还提到“鄱阳湖国际观鸟季”。他认为,这一活动汇集了国内外观鸟团队、保护组织和相关政府部门的人士,通过形式多样的研讨会、学术报告等,能够交流好的经验,互相给予一些好的建议。
记者注意到,以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举行的“第三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季”为例,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鹤类基金会、保护国际基金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江西鄱阳湖生态保护基金会、深圳红树林湿地保护协会等国内外机构纷纷参与其中。开展了国际观鸟赛、中国鹤类研究与保护研讨会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鹤类联合保护委员会年度工作会议、救护放飞、自然教育等10余项活动。
“此外,监测方面也比较有特色,比如鄱阳湖候鸟监测已持续二十多年。”李言阔认为,这种坚持获取了大量珍贵的“长期观察数据”,鄱阳湖候鸟的数量、群落结构、珍稀濒危物种变化等都有了很好的掌握。
他特别提到潘阳湖的“逢8监测”,即每个月8号、18号、28号开展全湖同步调查。“这些监测体系都是比较好的,包括‘千年鸟道’的环志工作,持续下来很难得”。
在李言阔看来,这些工作获取的信息、数据,能揭示很多东西,比如某些鸟类每年繁殖多少,也能反映出这些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等。
科技助力
新技术为科研提供新动力
新技术的应用,李言阔认为也是一个亮点。记者了解到,江西持续将科技创新作为野生动物保护的驱动力。比如,打造“天空地”立体监测网络:高空有卫星遥感监测生态变化,中空有无人机巡航重点区域,地面布设红外相机、振动光纤等智能设备,水域安装声呐探测装置……
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监控大屏可实时监测候鸟观测点,AI识别系统可自动统计鸟群数量、识别珍稀物种。点一下鼠标,无人机即可对异常区域抵近侦察。
在蓝冠噪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团队运用5G传输、区块链技术,建立起全球首个该物种数字孪生模型,可模拟不同保护策略的生态影响。
“新技术的应用,为科研提供了大量数据。”他同时认为,随着时代发展,监测体系也有了更高要求。比如,数据监测方法需要更加标准化。监测技术手段需要升级、更新,进一步提高精确度。
法治创新
三十余年持续完善立法体系
除了“科技赋能”,还有“法治创新”。据了解,早在1987年,全国性野生动物保护法尚未出台,《江西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便率先落地,开创地方立法保护野生动物先河。
此后30余年间,相关立法体系持续完善,既有《江西省候鸟保护条例》《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等专项法规,又有《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等纲领性文件,2024年还创新推出《江西省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指南》等技术规范,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
近期,国家林草局联合17个部门召开全国保护鸟类活动和打击非法猎捕贩卖鸟类专项行动动员部署视频会议,启动为期三年的保护鸟类活动和打击非法捕猎贩卖鸟类专项行动。
今年以来,江西专门组织开展“清网护鸟”专项行动,印发《江西省“清网护鸟”专项行动整治行动方案》,并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西省候鸟保护条例》,不断强化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
国际合作
帮助濒危鸟类种群恢复
“鸟类迁徙是跨国境的,国际合作非常重要。”李言阔举例说,白鹤在西伯利亚繁殖,迁徙路径涉及多个国家,如果国外的保护出现“断裂”,国内的保护成效也会被抵消。白鹤迁徙路线上的协同合作,不仅成为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案例,也是国际合作的成功案例。
采访中,他还提到一个“明星个体”。他透露,一只在中国做过环志的白额雁,6年迁徙路线掌握得非常清晰。后来,这只白额雁在国外被猎捕,当地鸟类保护人员发现后,从猎人手里买了下来。他们把照片发到中国,一看这就是做过环志的那只。
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加强国际合作已成为我国推进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开展国际合作,我国为全球濒危鸟类种群恢复作出了积极贡献。
参与科研的鸟类回归大自然。封面新闻记者卢荡摄
法治筑基、联动破壁、智慧监测、全民参与,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正以“四大战略”构建野生动物保护网络,探索制度保障与技术驱动融合的治理新路径。
数据显示全国配资炒股门户,江西现有脊椎动物达110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188种,鄱阳湖越冬候鸟数量连续5年稳定在70万只以上。
纪源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